COVID-19突然爆發,每天確診破百,讓公司趕緊停止群聚開會,改成線上會議。
全台灣防疫升到三級,
只要出門口罩不能拿下來,甚至開車。
不能在店內飲食,每去一個地方都要實名制,
籃框被封被拆,不能在外面久待,
目的就是要待在家。
在這個非常時期,
防疫保單大賣,
業務員狂跑客戶。
現在已經在家上班五天,一個單位的防疫保單業績量聽說破2000件。
大家拼了命的想要保護客戶,給他們萬一發生時的保障,身為業務員的我,感到這行業助人的動力。
一件案子最多幾百塊的佣金,為了這個需要冒與人接觸的風險簽約。
蠻偉大的。
也簽了幾件防疫保單的我,參與了這次的歷史,
但我總覺得哪裡不對勁。
當政府提升防疫等級,用意是為了讓大家少接觸人群。
當下必須要接觸人群的行業突然都停擺,
除了醫生、護士、外送員,和業務員。
防疫的重點是要趕快解禁,不要再被感染,
而不是沒關係我被感染了我有保險可以理賠,
這個跟我因為身體沒有保養得了癌症,完全沒有想要保養身體的意思,因為我保險金拿了好幾百萬?
順序搞錯了吧?
也許每個人的出發角度不同,有經濟上的考量。
會不會因為這樣,結果要隔離更久?
會不會等一下業務員發現被感染,結果以後完全沒辦法賣?
會不會案件那麼多,損率相對增加,簽約風險增加,
那麼現在的件數就變成之後的業障?
反而讓恢復之後的單位沒有辦法專注在重要的壽險、醫療、退休規劃上?
如果以後改成線上簽約,甚至線上自己買保險就好。
先把自己擁有的目標、資產打出來,讓電腦建議買什麼適合的保險?
噢,網路現在付款已經超級方便了。那麼業務員的未來在哪裡?
也許幾百萬的案子目前沒有辦法這樣做,但是畢竟是少數,
大多數的業務員,如果不轉型,那就完了。
上一個世代,1980-2010左右,要賺大錢,大部分必須要靠大公司、組織、團隊。
富邦、麥當勞、蘋果、所有的大公司。
過了30年,人們對制式化的產品已經累了,
我們不想飛到很遠的國家,找不到當地有特色的餐廳之後,決定吃一個自己熟悉的麥當勞。
為什麼呢?
因為網路。
網路讓所有之前沒有辦法靠自己力量曝光的小公司,小生意、小店,
突然客群大到全世界。
只要經營得好,有一定的實力。
一間小店賺的錢可以輕鬆超越一個大公司的員工。(當然也許保障、福利比不上之類)
現在正在從制式化的社會,走向客製化,個人風格的社會。
以前可以利用大公司的品牌,取得客戶信任,相對的員工和員工沒有差別沒有太大的關係。
但是現在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你越特別,價值越高。
價值回到自己的身上。
做了自媒體兩年,真的覺得未來的工作,即將面臨重大的改變。
這個浪潮,不知道多少人看得到。
我也不知道就算我現在看到,當浪來的時候,我準備好了沒,
我不知道。
我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法。
畢竟本來什麼事都一體兩面,不可能百分百。
我們只能做到平衡,就像我正嘗試在正職和頻道間,慢慢轉型,發展自我特色。
有一件事我很清楚,最棒的工作,就是人們花錢要你過好你自己的生活。
那便是自由,工作、人生自由,財務希望能夠自由。
史達林說過:「他們知道怎麼開始,但是卻不知道怎麼停止。」
"They know how to start, but they don’t know how to stop."
拿破崙、希特勒,兩個天才都做錯了一件事。
攻打俄國。
俄國沙皇用土地、用氣候,打敗了這兩個戰爭天才,並且造成他們事業的下坡。
如果他們不打俄國,他們會成為歐洲霸主更久,
歷史將會被改寫。
馬雲:「一個企業不一定是因為不賺錢而失敗,而是因為太賺錢而失敗。」
我想,平衡一直是我要學習的功課。
能屈能伸,能動能靜。
能開始,也有結束的勇氣和能力。
這才是最強的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