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有讀者回饋我說,保險碰到大數據的浪潮,那現在待在保險業的同仁該怎麼辦?

如果只是指出問題,但是沒提出解決辦法,那不就跟電視上的記者一樣,一點價值意義都沒有?廢話連篇?

 

想想蠻有道理的,不過這個問題讓我想了蠻久,以下是結合自己的經驗,最近看過的資料,還有跟很多人聊天當中的啟發當中整理出來的思考。

不過在保險業,每個單位價值觀不同,也不能一竿子打翻所有人,以下只是單單從我的經驗來思考。

 

先講結論:

第一部分:大數據進步的過程,保險業會先受益一波,資料顯示大約5-10年。

第二部分:之後面對大數據、科技金融,大約距今2037距今15年(還是感覺會更快發生),我認為還是會有金融業存在,但是以什麼形式存在,目前好像沒有看到一個明確的樣子。

 

為什麼會這樣說,是依據我最近聽【得到】的一堂課《科技史綱》,裡面提到很多的發明,其實都需要一定程度的偶然性。但是只要時間夠長,人類累積的錯誤經驗越多,那麼發明就是「必然的偶然」。

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萊特兄弟“發明”的飛機,在Wright brothers之前,有太多的飛行嘗試失敗,累積到某一個點,不知道下一個會是誰,但是肯定會發生。

有點玄,目前自己還是在體會這個世界的運轉,只是有了這個觀察的方向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第一部分:

承上一篇文,既然大數據能夠解決客戶資訊的真假,能夠真正的挑出適合客戶的保險,量身定做的保費,並且做到絕對隱私(雖然資料都在大公司手裡而不是業務員)。

保險公司已經不是金融業,而是科技業。這時,大數據甚至可以算出客戶當下可以輕鬆接受的保費。

在這種半自動化的情況,業務員成交客戶會變得相對精準許多,因為,所有東西都是經過演算法計算,業務員只要做到最後簽約的動作就好。

只是這個階段如果成交關鍵在於公司方,如果有錢會傾向優化系統,業務員的佣金率下降則是很有可能的事。

剛好富邦有Momo這個購物平台超級大數據庫,只要一開放一同步,那就是見證歷史的時刻。

看似很遙遠,但是馬上發生的情況大有可能。看看過去兩年的疫情的線上簽約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進入第二部分:

時間快轉至2037,上篇最後的問題:「如果大數據即將取代金融業,你還剩下什麼?搞關係?搞關係可以搞多久?御人之術?」

 

第一條路:要在大數據淹沒保險業之前,能夠累積足夠的大客戶,可能至少要12個能夠有一年繳100萬保費的實力的客戶。至少他們那種客群的介紹相對會能力可以好一點。這個應該目前中高階主管比較適合。信任感、關係是華人的根本,雖然這件事在全世界交流、資訊發達下影響力越來越小,但是覺得大約5-10年可能還堪用,至少可以利用保險業快速累積資本(然後存起來,花掉比較危險),之後更有本錢面對產業轉型的過渡期。謙虛學習一切,不要賺了比平均高一點的薪水,而讓自己的世界停在現在的規模。(在我年薪超過100後,我的世界大約停滯了七年左右)。

 

第二條路:如果是剛進來不久的新人,在保險業有兩個極度關鍵的技能一定要累積,溝通能力 (大部分是口語表達) 還有盡全力去接觸各種人脈。利用保險業時間彈性、生活彈性的優勢,能夠斜槓就盡量斜。努力的生活,努力的學習,拓展自己的觸角。重要的是,不斷謙虛學習,這樣不管是轉換或同時進行,都會立於不敗之地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觀察了一些身邊的資深的業務,發現一個很危險的一件事。如果被問到一個問題:如果不做保險業,那可以做什麼?如果拿掉保險,那生活會剩下什麼?

我觀察我身旁大約有九成的人,會發現完全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,尤其是薪水越高的人。

有可能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選項能夠達到目前保險業的薪水,又或許是,世界那麼大,絕對有薪水更高的工作,但是,我們有那個專業勝任嗎?

如果這時候你是40歲?50歲?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,然後呢?就沒有然後了。

 

怎麼會這樣?

 

做業務的第一年,12年前,就從一個長輩,王總Ben,提醒過我一句話:「一個好的業務主管,要懂得生活。」

我自己補了下一句,但是通常做到業務主管之後,就不懂得如何生活了。

 

這邊要稍微展開一下,我待的保險業,幾乎一切都要以「錢」來衡量。

賺得多少、吃得多貴、花得多少,大致上是這樣,金融業,不談錢你做什麼金融業。

以上的標準,越多代表你越厲害,連體重越高,也曾經變成一種可以拿來炫耀的事情 = 因為我賺得多。

理賠也是,理賠越多講話越大聲。理賠本身就是保險的價值沒有錯非常認同,一定要的。

不過某些方面,拿了理賠金,除了用了最貴的治療和藥,根本沒有好好的照顧身體和休息,甚至還多重理賠,因為可以買更多的東西,感覺就不太是保險本意。

當所有的事物好像都被貼上了一個價格標籤。甚至誇張的,看到一種類型的客戶,就想像他頭上的第一年佣金可以拿多少。

「生活」,貼上了價格標籤。打掃家裡需要多少錢(請人)、維持身材要多少錢(課程、教練)、旅遊要多少錢、孝順爸媽要多少錢...

欸!錢如果花太少,很丟臉耶,你年薪那麼高。

當一切都用錢來衡量的時候,和錢無關的事物,就真的無關了。一切都以「快」為準。快點賺錢、快點做業績、快點晉升、快...

正好相反,很多慢、但是值得的事情,需要時間累積。而這些事,大多是錢沒有辦法換來的事物:學習一種技能(例:語言)、長時間累積的健康習慣、真正和家人的交流...

 

還記得做保險的第二年,總經理來單位問了全部人一個問題:為什麼做保險需要一直「激勵」?

我想了九年,好像有答案了。

因為存在生活環境中的價值觀,那個喜悅的感覺,沒有辦法持久,並且持續的讓我想要主動去做更多。

激勵基本離不開這三樣:獎金、大餐、旅遊。

我經歷過的感覺是,我得到了短暫的快樂,但是沒有深層的喜悅。沒有我純粹覺得看書有趣、聽音樂有趣、或者運動帶給我好身材的成就感,那樣的喜悅。

我相信有人一定因為熱愛散播保險價值,不論業績好壞,不斷的銷售保單,給客戶最中肯的建議,我真的很敬佩這些業務員,因為我覺得要做到這樣好難。

之前聽到演講說:我就不相信錢買不到快樂。然後放了一張在遊艇上大笑的人。但是總覺得哪裡怪,現在懂了,短暫的快樂。

(我很好奇總經理的答案是什麼,應該就是個謎了吧)

如此專注於錢,那錢應該可以賺到不少,大部分的人也都是如此,我還真的沒有他們那麼「厲害」。

 

不過回到前面的問題,要懂得「生活」幹嘛?

 

我想,懂得生活的人,才能夠自動吸引客戶,除了規劃、錢之外,客戶會主動想靠近我。

因為當我無法主動出擊,搞關係,這些都被大數據取代的時候,我身旁的人還是會想主動靠近我。

因為也許平常的聊天內容多元有趣、或是常有收穫,或者生活品質的體現。

引用最近看到的文章:

職涯的第一個15年,應該追求職業生涯的豐富,而不是專精。可以有意識的去大公司待幾年,再去創業團隊待幾年。去不同的城市工作,做不同的崗位,接觸不同的行業神人。對長期的職涯發展來說,擁有多樣性的「職場混血」,要比一輩子只待一個公司、一個崗位的「職場純種」更有競爭力。

 

除了以上,

胡亂投資或者借貸關係,不展開了。(不好好學習只想投機)

人心險惡只做表面功夫,不展開了。(每個行業應該也都有)

對上對下對內對外,都被情緒勒索,不展開了。

 

還是一樣,世界變化太快,台灣人很有競爭力,但是我們真的被困在小島,視野應該要更廣。

我沒有說要做什麼超級大事業或怎樣,我只知道世界很大,要謙虛不斷學習,錢一定會來。

大錢,那就是命了。

這倒不是重點,重點是,這個學習、探索、試錯的過程,真。的。很。有。趣。

 

盡量整理了雜亂的思緒,希望看到這邊的大家,我們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。

未來是屬於我們的。

Why not write our own history?

 

"做一件事情,你去計較他的成敗,成功了就偉大,失敗了,你就狗屎。如果你一個創始人這麼想的話,肯定是很糟糕的,說明你的格局遠遠不夠。當然要盡力做成功,因為做成功好處更多;但是就算失敗了你也應該要雲淡風輕的接受,從頭再開始也可以,沒有任何東西是可以永恆的。"
- 新東方創辦人俞敏洪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uis Lin 的頭像
    Luis Lin

    Luisito Lin’s Life

    Luis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