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正在看《歷史的溫度2》這本書,最近這幾篇剛好來到了二戰初期。
從中國第一次「紙片」轟炸東京,到美國第一次轟炸東京;之後中國軍民協助美國大兵的過程,隱約在《捍衛戰士:獨行俠 Top Gun 2: Mavericks》當中看到的「血幅Blood Chit」
,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A1%80%E5%B9%85)到歐洲戰場,英法聯軍的敦克爾克大撤退。
(看了《空戰群英》之後,對空軍增加了更多的了解,而不是只有Top Gun裡面的飛行員想像,畢竟真實戰場上的飛行員,動不動就會被擊落要跳機。)
書中也寫到了這部電影,第一次印象中好像看到睡著,因為跟預期的戰爭片實在天差地遠。
相較於《西線無戰事》、《搶救雷恩大兵》很多槍林彈雨的場面,
這部片連德軍的影子都看不到。
發現才100分鐘,就速速複習一下,讓書中的文字配一下畫面和聲音。
以往戰爭片大都要勝利結尾,Dunkirk直接換一個視角,
從英國人的角度看,這場撤退本來就是一場敗仗。
邱吉爾最後講道:「We can't win the war by retreating。撤退是不能讓我們贏得戰爭的。」
當然事後來看,這場撤退為英國人保留了33萬的兵力,作為之後反攻歐洲的籌碼之一。
當時可沒有人知道未來會如何。
最後一幕,當士兵下船後,接過老人手中的毛毯,
同時聽到他說:Well done, boys. 幹得好。
士兵:We didn't do anything, we're just trying to live? 我們只是逃命,我們什麼也沒做耶?
老人:That's enough. 那就夠了。
人性,總是會看自己沒做到的事,而不會看已經擁有的。
這是慾望的一種嗎?無止盡的慾望。
換一個句型造句:
:我幹掉了10個德國人。
:怎麼沒有幹掉20個?
:我們奪回了一個城市。
:怎麼沒有打到德國柏林?
「人在這個世界上,就只是過日子、打發時間而已。」
第一次聽到這句話,覺得也太消極了吧?這樣活著要幹嘛?
現在想想,要怎樣怎樣,才算成功、才不算「失敗」。
首先,成功失敗,誰來定義?項目比奧運還多。
再來,這兩個概念都是比較級。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
我們總是在向外追逐更高更遠,
但向內,自己的內心,似乎才是唯一的方向。
英國人最後贏了二戰,有很多的因素、巧合、命運。
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,是英國在工業方面的後勤能力和科技研發,是軍國主義的德國完全比不上的,
德國人只想速戰速決。(還嗑藥開外掛)
但,表面上看起來默默,甚至看不到,沒有殺傷力的因素,卻讓英國人笑到了最後。
歷史不會重複,但總是在押韻。
不同的韻腳總是讓人看了津津有味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