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爸的一個想法,打算體驗食物環遊世界,所以第一站林家7人浩浩蕩蕩的來到了隱藏在離家15分鐘,位於八德的摩洛哥餐廳。
打開菜單的第一頁,就發現原來是一個來自摩洛哥的前職籃球員所開的。用餐完畢,走出店裡的時候,依稀看到了廚房走出來的一個魁梧大個子,心想:原來是球員就是大廚本人呀!
摩洛哥位於非洲的西北角,左上角一個突出的半島地區,摩洛哥全境只有北邊稍微有一些綠地,其他南邊的地區地圖上顯示幾乎都是黃色的沙漠。所以⋯摩洛哥菜,算是阿拉伯嗎?還是非洲菜?還是算西亞呢?
菜單裡有烤肉、餅、和甜點。看起來樣子有點像我去杜拜沙漠的那一餐的樣子,餐具的設計加上波斯紋路的地毯,牆壁上的可蘭經文。
摩洛哥的民族組成,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柏柏人(Berbers),語言也是以阿拉伯語和柏柏語為主,屬於閃語系。(「閃」一詞來源於希伯來聖經創世紀,是諾亞的三個兒子之一,相傳是希伯來人Hebrews和亞述人=敘利亞人Assyrian的祖先。)原本看著地圖想說他們會不會講個西班牙文,很驚訝的是和英文一樣屬於他們的第二外來語,反而法文排名比較前面。最近打世紀帝國新版有加入柏柏人這個種族,查了一下才發現,這是個橫跨北非直到東邊的奧圖曼土耳其的國家,大概是上一代薩拉森人的後期、阿拉伯帝國從西班牙撤退後才出現。而這時候我突然發現法國前足球明星席丹Zinedine Zidane,雖然生於法國馬賽,但是卻是擁有阿爾及利亞、柏柏血統的名人。
其實去南美洲的主食也就是肉,搭配一些不同形式的餅皮,再來可能就是醬的變化。通常沙漠地區的飲食都口味比較重一些。不過想想除了中國、日本、越南食物的油脂相對少之外,好像沒有什麼味道不重的或者是熱量低飲食。現在倒是會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食物:自從聽了【東方甄選】的董宇輝透過歷史和故事賣玉米和牛排之後,覺得食物就像他所說,可以是一種傳達情感的媒介。食物可以連結更多的知識,這點蠻需要學習的,之後頻道帶貨也許派得上用場。
把棗子夾花生留著配茶喝,這種比較沒味道,帶有一點甜的棗子吃法是我比較可以接受的。吃飯的時候,我開始透過僅有對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了解,邊吃著食物,邊想著那裡的景象,想像自己是T.E. Lawrence,他是穿著阿拉伯裝嗎?他會在山洞裡吃還是在駱駝旁邊?沙漠的天氣會是怎麼樣?他會看到什麼樣的星斗?他心裡又在想著什麼?是如何讓阿拉伯人統一嗎?
剛好最近複習了一遍《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》,裡面有一幕講到,英國其他軍官都不適應阿拉伯的食物,但是勞倫斯不一樣,他願意敞開心胸接受不同,在沙漠中接過了阿拉伯士兵的食物並且吃得津津有味,進而取得阿拉伯人的信任。還有一部《北非諜影Casablanca》,就完全是在摩洛哥拍的,這禮拜找個時間來看一下,應該會有更多不同的想法。
文化好像可以賦予食物力量一樣,讓身在台灣的我能夠神遊亞非大陸。
下一站聽說是西班牙菜🇪🇸或者墨西哥菜🇲🇽,那可以練西班牙文了剛好。Muy bien y intersante!
▲烤牛肉串
▲棗子花生
▲薄荷茶
▲可蘭經
▲廁所門和我褲子色系一樣的廁所
▲阿拉伯文背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