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這部朋友推薦的類紀錄片,只有主角的名字Belle Gibson是真的,其他角色的名字都換過。
每一集的開頭,This is a true story based on a lie.
出生在澳洲的Belle謊稱自己得腦瘤,但是確靠著自然療法(她自己發明的食譜)對抗病魔,同時經營她的App、運用百萬社群的影響力賺了很多錢、但後來被發現的故事。
看完了前兩集,我腦海中立刻浮現以前接觸過、有類似特質的朋友:女性、滔滔不絕編故事面不改色,偶爾加上情緒的影響力支配著身旁的人。
慢慢瞭解到,人不是非黑即白,有缺點不代表沒有優點。
看到一幕Belle沒有約到雜誌的編輯,但是憑著三寸不爛之舌,盧(唬爛)到了跟總編輯Julie見面的機會,後來得到了發行書的機會...等等。
以前在業務單位,看完電影跟同事分享的心得,一定會提到:機會是自己創造的,你看,為了達到目標,堅持用任何方法。只要你夠想要,全世界都會幫你。這就是為什麼這種人會「成功(賺錢)」。
距離這樣的我,大概5-6年了吧。
這段時間不時的會問自己,要賺錢,真的要如此不擇手段嗎?
一定要成為這樣的人,才可以賺錢?那詐騙應該賺最多。
看看這些人,人設打造得如何如何,才會賺錢;好多的策略、好多的算計、怎麼回話才會成交...
到底要我怎樣,才能不違背自己的心,但是擁有相對的收入?
其實每天還是蠻混亂,因為我還身在這個混沌當中。
最近讀到的吳軍來信有稍微的理了一下我的邏輯,在談要在大學投資前10%的優質人脈,這裡的前10%優質,絕對不是簡單的成績前10%,而是:
「正直、智慧和精力充沛。人品是成事的必要條件,沒有人品作為基礎,智力和能力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。如果一個人不正直,你寧可希望他愚蠢而懶惰。」
正直的好人,是第一順位。而智慧和聰明是兩個不同的詞。智慧我現在看來是視野開闊,多元、包容、長遠主義、情緒穩定、人品佳。
Tinder Swindler、Inventing Anna和這部的三個騙子,底層的人格特質有許多的相似。這些行為反應著,自戀、自卑、控制欲和孤單。
雖然前頭的路還很長,但至少首先知道發生什麼事,再來磨磨心中的那把尺。
至於葛森療法 vs 醫院醫生體系的話題,思考後的結論是:
健康的人養生,能透過食物改善身體機能沒問題;但是如果被診斷出疾病,還是以醫生建議為主,養生為輔。
聯想到最近學到的奧卡姆剃刀原理(Occam’s Razor Principle):
當一個現象可以有很多理論來解釋時,最簡單的一種解釋通常是正確的,簡單的解釋比複雜的好。
(注意,簡單不等於世界沒有複雜,而是假設簡單,不一定結論簡單,只是以它為基礎發展)